• Home
  • 植樹解析/樹木休眠期移植 提高存活率

植樹解析/樹木休眠期移植 提高存活率

2014-06-09

【聯合報╱本報記者鄭朝陽】

近來行道樹因公共工程被迫遷移,引發環保團體抗爭護樹的爭議不斷,如何提高樹木移植的存活率,成為討論話題。專家表示,只要選對時間、用對方法,樹木移植可以百分百存活,樹保團體也不必費力抗爭。

日前台北松山菸廠為興建大巨蛋,必須移除周邊行道樹(印度紫檀),原本工程單位打算不斷根就移植,讓環保人士氣憤不已,進而以抱樹、爬樹等激烈手段護樹,後經北市府要求停工協調,才改採斷根方式移植。

美國合格樹藝師、台灣都市林健康美化協會理事長李有田表示,只要提前發包移植工程,給樹木事先斷根的機會,絕大部分的樹都能存活。

李有田表示,樹木休眠期是移植的最佳時機,以印度紫檀、櫻花等落葉樹為例,休眠期樹葉掉光,光合作用停止,根系的呼吸作用也像車輛的「怠速」一般,維持在最慢速,對樹木吸收水分、養分的影響最小。

分次斷根 讓養分接軌

他說,一定樹徑以上的樹木,移植前之所以要分次斷根,主要是要刺激樹木根系本能地長出細鬚根,維持吸收水分和養分的能力,在移植到新環境後,能順利「接軌」吸收當地土壤的水分和養分;如果斷根後立刻移植,存活率通常不高。

移植前 營養根須足夠

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副執行長陳鴻楷表示,樹木根系主要分為營養根和支持根兩大類,支持根較粗,幾乎不具吸收養分和水分作用,移植前會直接切除;營養根是樹木存活關鍵,移植前必須確保有足夠的營養根,一旦樹移到新環境,才能立刻行呼吸作用,供應樹木蒸散作用和樹葉光合作用所需的水分和養分。

陳鴻楷指出,根系有再生能力,一棵樹圍直徑5公分以上的樹木,通常會分3次斷根,為了刺激營養根長出細的鬚根,必須在休眠期之外進行分次斷根,切斷1條營養根約可長出2至3條細鬚根,假設一棵樹有100條營養根,通常會以「30%、30%、40%」比率分次切斷,每次斷根會長出3倍細鬚根,換言之,分3次斷根後,移植時就有300條細鬚根「備戰」,取代原有的營養根汲取水分和養分。

全樹型移植 免修剪樹冠

民眾常見政府移樹時,除樹根被切斷,上方的樹冠也被修剪得光禿禿;陳鴻楷說,如果分次斷根做得紮實,營養根夠多,就不必修剪樹冠,這種「全樹型移植法」,被園藝界稱為「移動森林移植法」,移植樹木幾乎百分百存活。

陳鴻楷表示,移植樹圍直徑小於2公分的樹,由於幼樹根系再生能力很強,可承受一次斷根立刻移植,是例外狀況。

分次斷根常得花數月、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移植樹木。陳鴻楷最近就有移植肖楠的實務經驗,耗時近2年共斷根4次,至今還未移植。

他指出,肖楠、松、柏等針葉樹(裸子植物)的根系比較特別,根系比一般常綠樹種不發達,常綠樹營養根切斷後,約2~3個月就長出2、3倍的細鬚根,但針葉樹約半年才長出1條細鬚根,為長出足夠的營養鬚根、提高移植存活率,必須耐心等待,這也是樹木移植工程必須提前作業的主因。

樹木移植5部曲

Leave a comment

error: 內容受到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