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內一棵大雀榕,是以往交通博物館前身所留存下來的大樹,後來許多客家文化理事長在樹下請神、建「伯公廟」、交流辦活動,因此這棵大樹被稱為「伯公樹」,不論在歷史或文化上都具有非常深厚的意義。日前揀擇吉日吉時進行修剪儀式,多位客家資深代表與社會賢達都前來觀禮。
修剪前並舉行隆重儀式,伯公爺首肯了才動刀,當天由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副執行長陳鴻楷進行修剪講解及示範。首先帶大家確認樹木修剪的目的,許多長輩不解,「為什麼一定要修剪?這棵樹好好的啊!」陳副執行長耳提面命,「有這麼多長輩常常待在這棵大樹下方,一定要好好的降低這棵樹的樹枝斷落、砸傷人的風險,維護大家的安全」,他特別強調安全的重要性,再來才是「健康」及「美觀」。
「當都市的土壤太硬、環境受限制,或者一些工程車、機具造成傷害,或排水不良的情形下,樹木是需要一些人為的介入及維養」,而修剪可以減少樹木傾倒或枝條斷落的風險,同時提升樹冠通透性、降低風阻,讓樹木生長更健康。「正確的修剪,應當按照原有的樹型作微調及縮幅」,維持原有的樹型,看似以為未修剪,但卡車上卻載滿了滿滿修剪完的枝條。
陳副執行長同時解釋,修剪各種枝條的基本原理,首先去除枯、老、病、弱、殘等不良枝條,最先拿掉交叉枝,原因在於倘若風吹來一直交互拍打,容易摩擦破皮造成了「傷口」,腐朽菌可能會入侵,成為風吹襲時造成的脆弱點。另外「平行枝」也必須要拿掉,下方的枝條長期照不到陽光,產生「細弱枝」,耗費樹木本身的能量和危害健康。他進一步指出,養分的輸送是根系吸收水分、再靠樹葉與陽光形成光合作用,坊間不少連樹葉都剪光光,樹木如何能好好生長。不健康的枝條,容易產生蟲害。
這棵伯公樹有著多處過去不當處理遺留的傷口及痕跡,枝和幹之間相連之處,有時枝條枯掉會逐漸脫落,分支之間有層保護帶,若將這層自然的保護區平切切除,很容易會腐朽,而經過切除後,樹木通常自動啟動癒合機制,形成了所謂的「甜甜圈」。他尤其不贊成「斷頭式修剪」,枝幹之間存有插削,一旦拿掉容易長成不定芽,不定芽日後將長成不定枝,每半年就須檢查,將花費許多時間及經費進行維護管理。
進行講解的當下,副執行長以「三根手指頭」生動的比喻,並講解弱剪、強剪等不同修剪方法,修剪時一一去除枯枝、交叉枝、徒長枝等不良枝,增加結構的安全,未來至少3年須進行不定芽管理。
講解完畢,不少長輩詢問各種關於樹木的問題,包括修剪時的下刀位置、如何讓傷口完全癒合、避免腐朽。也有民眾帶著苗木詢問如何正確,以及如何使植物開花,講師皆一一作答,以現場樹木枝幹及看板講義作為範例及輔助說明。
透過修剪示範,除了減少樹木因管理不當所造成的枝條斷落、砸傷人的遺憾,提升伯公樹的公共安全,也希望將正確的樹木修剪觀念深植每人心中。